在中国文学演进的历程中,“骈文”和“白话文”可以被看做两股文体的代表。早在唐宋时期,“骈文”在文学创作中就有其重要地位,而“白话文”则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迅速兴起。

“骈文”在唐宋时期是文学主流,它追求雄浑、华丽的文辞和优美的韵律。经典名篇如《滕王阁序》、《神鉴经》等,皆是典型的骈文。在明清时期,“骈文”不仅在文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还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文化交际中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,“骈文”逐渐沦为陈旧的艺术形式,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。

“白话文”在五四运动时期迅速崛起,与“骈文”形成鲜明对比。它使用简单、通俗的语言,追求表达清晰明了,寓意深刻。著名作家郁达夫在《新感觉派小言》中提倡:“文学要生活化,语言要求通俗易懂”。这股思潮推动了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文学的兴起,也标志着“白话文”成为了当代主流文体之一。

然而,骈文与白话文之间的较量并未结束。在当代,文学作品中既有追求华丽辞藻的骈文风格,也有注重表达力和情感的白话文风格。并且,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文体的选择和发展。总的来说,文学发展史的过程,就是各种文体在竞争与交流中交替往复、相互吸收借鉴的过程。